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我在大明肝生活技能 第220节 (第3/6页)
南京,处于文风最盛的江南地区,可以说是名人狂士层出不穷,李贽这样的在江南地区都算不上什么。 这样一板一眼的人,怎么写出《牡丹亭》这样的神作的呢? 李贽在南京国子监的时候,接到了方若兰寄过来的《牡丹亭》,一时惊为天人,他在南京国子监中推广,众人也都认为苏泽是大才。 “汝霖知道格物致知吧?”李贽看着苏泽问道。 原来这个时候李贽接受的还是心学思想,不过也正常,此时是心学昌盛的时期,泰州学派也只算是心学的一个分支。 南京所在的江浙地区,也是心学传播最广泛的地区,李贽热心于心学自然很正常。 苏泽说道:“格物致知,致良知吗?略懂。” 对于格物致知的认识,儒家解释各不相同。 朱熹认为“格物致知”就是从万事万物中究察事理从而获得知识。 和陆九渊则认为这个“格”的意思是革除,意在言格去物欲而求得天理,反对在心外去穷理求知。 而王阳明更进一步,认为“致知”就是致良知,“格物”就是正物,于是将“格物致知”说成“致知格物”,也就是“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”。 所以苏泽说到了致良知,李贽就知道苏泽是知道心学的,他立刻高兴的讨论起来。 “汝霖,我近日研究《荀子》,其中有‘冰,水为之,而寒于水’这句,略有所得。” “请赐教。” 李贽说道:“汝霖你可知道制盐的卤水?这冬日卤水和普通水一起放在屋外,普通的水结冰而卤水不结,岂不是说卤水和冰一样寒?水和冰一样寒,是不是荀子错了?” 苏泽倒是一点不意外李贽说出“荀子错了”这样的话,从李贽的一生来看他一向是蔑视权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