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书我不穿了!_第64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64节 (第5/6页)

    “这些草原人,没吃过甜的,哪知道这东西该卖多少,”老妇人笑得十分真切,“快快过去,今天再卖掉一筐,回头就能给家里买些砖头,砌个火炕,冬天可就好过了。”

    那中年人摸着头皮,迟疑道:“可这镇上的火炕队,听说都忙到年后了。”

    “那留半筐柿子,”老妇人很有成算,“到时请他们帮个忙,赶个时间,早点帮咱们做好!”

    中年人心悦诚服,退了回去。

    而在这码头边的草市上,还有许多刺绣、头绳、镜子、葫芦、小刀等杂物摊位,他们都是周边的汉人村民,看着下工的河工们,仿佛看着一只只肥羊,他们都是趁着农闲,准备来赚一笔。

    没办法,谁让这些河工都有钱呢。

    哪怕换不到盐、羊毛这些上好的物什,有个夹了豆腐的厚实饼子来换,那也行啊!

    自从有了这些河工,他们的生活便宽裕起来,听说过了年,他们又要在馆陶起一座新的码头镇子,到时可要早点摸清地方,赚过去,再好好赚些钱。

    -

    镇里,一名少年正用自己得到的羊毛卷打着包袱。

    他是今年四月来第一批到的洛阳河工,带着族里三百多儿郎,前来探听虚实。

    谁能想到,他这宇文氏的少主,在这一干就是六个月。

    包袱里放着装水的葫芦、十来个干硬的面馍,一袋细盐,还有他给母亲准备的,一瓶脂油。

    这些不多的东西,耗费了他这六个月几乎所有的积分,还找族人借了一些,才换到那瓶脂油——他抹过一点点,冬天手上干裂的伤口涂上,便不会痛了。

    洛阳城中还有许多宝药,价值千金,堪称起死回生,但那东西,他们也买不起,便不多想了。

    他有些不舍地摸了摸床铺,这上边的干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